盘锦人大信息网欢迎您!
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常委会会议 >第七次常委会会议

关于全市人才和就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2年11月4日在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安排,8月至9月,市人大社会委围绕我市人才和就业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广开渠道引才、优化环境留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引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盘锦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不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持续优化就业服务方式,我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人才工作政策措施逐渐优化完善,人才载体建设逐步拓展。一是制定政策,吸引并集聚人才。注重释放政策对人才的虹吸效应,按照盘锦财政实际支撑能力和引才需求,先后制定出台了《盘锦市推进人才集聚若干政策》和《深入实施“盘锦英才计划”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等多项人才政策和一系列切实可行、含金量高的激励机制。对盘活用好本地人才、集聚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引进各类高端人才方面,加大了政策的支持力度,着力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来盘干事创业,人才发展活力不断显现。二是拓宽载体,培育产业育人才。确立“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等人才引进与培养新模式,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实施“带土移植”工程,创新“候鸟型”柔性引才机制,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筑巢盘锦。同时,集聚优势资源,构建产学研联盟,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培育人才增量。全市建设产学研联盟75家,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3家,升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8个。全市现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6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站15家,驻站大师200余人;建设市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及众创空间13个;在各类高校建立引才联络站26个,建设校企合作示范基地51个。三是整合资源,自主培养技能人才。整合辽河石油技术职业学院等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全市先后实施32个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年培养高技能人才约5000人。各县区还依托各类职业培训学校机构,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本土技术、管理和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建立了稳定的人才输入渠道。

(二)引才活动渐次开展,引才聚才成果显著。一是先后开展了“智汇盘锦人才集聚专项行动”“优秀学子走进盘锦”“人才服务进校园”“盘锦首届校地校企合作对接会”“奋斗正青春·筑梦在盘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双百日”攻坚行动等引才活动。二是组织盘锦化工产业协会及14家重点石化企业走进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校政企战略合作协议,搭建了校地校企合作联盟,目前我市已与大连理工大学等省内外26所高校建立校地合作联盟(引才工作站),累计吸引外地生源毕业生来盘就业7000余人。三是举办“双创盘锦精英荟”,被纳入国家人社部“万名专家下基层”的活动载体。利用辽宁江苏对口合作契机,加强与无锡市人才交流对接活动。参与了“辽宁沿海六市人才协作体”建设,积极推进锦盘、营盘等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的人才合作,建立了信息互通、横向联动、纵向衔接、定期会商、运转高效的人才对口合作机制。通过开展各类引才载体活动,将各类高端人才、各高校毕业生资源与盘锦本土企业有效对接。2020年以来全市举办专场招聘、大型招聘等各类活动200余场次,组织用人单位赴外开展校园招聘和区域招聘活动67次,共引进各类人才12785人(次)。其中全职或柔性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4人;引进博士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97人。

(三)人才服务基础工作扎实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持续深化。聚焦人才实际需求,着力营造优良的人才服务软环境,确保各类人才锻炼有平台、成长有期待。一是政府部门认真开展年度人才需求调研,编制发布人才和技术项目需求目录。启用“人才金港”,按照“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完成了现有引进人才政策日常业务经办的流程再造,并在其中设置民营企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积极开展网上报到登记,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及人才服务“打包办”、“提速办”、“限时办”及“一网通办”。二是积极探索直播待岗的线上招聘新模式,率先在全省推行“直播带岗--人社局长帮你找工作”活动,并注册开通了盘锦人社的抖音、快手官方账号。目前粉丝总量数以万计。三是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改革职称评审工作,制定《事业单位人员申报科技成果转化系列职称申报审核工作流程》。按新调整的人才分类标准,制作五色“人才服务卡”,持卡人可以在落户、入学、就医等社会服务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提升技能大赛办赛水平。做好职业技能鉴定组织的选拔并加强对其在开展技能鉴定中的监管。四是深入开展“盘锦工匠”评选活动。目前已开展“盘锦工匠”评选3次,共评选“盘锦工匠”26人。通过种种措施,有效的提高了我市技能人才的储备。

(四)强化政策落实,协同配合保就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一是各部门协同配合,研究制定我市落实助企纾困和民生保障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持续强化援企稳岗等政策措施,以保障企业用工、帮助困难群体就业、防范失业风险为重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优办快办等务实举措,促进政策落实服务落地。二是认真兑现返、减、降费政策,积极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切实稳定就业岗位。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标准,大型企业按照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返还,中小微企业按照90%返还,并对全部企业实现“免申即享”;对于餐饮、零售、旅游、运输企业,阶段性实施缓缴失业保险费期限一年,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疫情以来,累计返、减政策性助企纾困资金达25.5亿元。

(五)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持续推进创业创新。一是重点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千方百计拓岗位、促就业。重新出台了《盘锦市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若干政策措施》,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就业创业。近三年来,全市高校毕业生回盘来盘就业人数近20000人。积极推进“百万青年就业见习”工作,三年累计开发就业见习岗位4506个,招录就业见习生1078人,兑现见习补贴资金139.4万元;累计为64家企业发放招录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201.53万元;为17家企业发放吸纳毕业生就业一次性就业补贴38.8万元 ;为市内795名大中专院校困难家庭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143.9万元。二是凝聚创新文化,营造创业氛围,助推创业创新发展。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盘锦市选拔赛,完成辽宁省选拔赛承办任务,我市参赛项目荣获一、二、三等奖各1名,优秀奖8名;承办了“辽宁省创业创新成果展示暨大型人才招聘对接活动”。2022年前8个月,全市实现新增创业7818人,带动就业14183人;扶持创业带头人333人,带动就业1105人。

二、存在问题

我市人才和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标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人才流动还存在机制体制性障碍,兄弟城市之间人才评价结果互不认证,不同程度影响了人才跨区域合理流动。人才普惠服务基础上的精准服务推进不够迅速。例如市政府很早就给予大工产业技术研究院100个事业编制用于引才,但后续工作和服务比较迟缓,直至去年才成立人才服务工作专班,跟进服务。人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人才服务有些事项还没有全面实现网上通办,尤其是涉及人才的家属安置、子女就学等事项还需要“一事一议”机制来解决。个别政策兑现迟缓,甚至不兑现,存在“引才”政策的“违约现象”。

(二)创新主体薄弱,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高精尖”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相对匮乏。产业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才较少,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人才流动中,引进少,且尚有流失。高端创新平台和优质企业总量偏少,我市高新技术企业158家,但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相比差距很大。企业研发人才短缺,多数企业主体创新意识不强,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项目少,研发平台运行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研发人才难招、难留,难以形成以才聚才、以巢引凤的良好人才生态。

(三)疫情灾情叠加,稳就业保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受疫情灾情影响,各类企业特别是传统社会服务类企业、新业态灵活就业受到较大冲击;疫情对整体创业氛围和创业者信心影响较大,创业活力明显降低,个体注册同比减少;企业开工不足,且担忧疫情的后续影响,稳定岗位能力和吸纳就业、招工意愿不足。社会用工收缩,就业岗位减少,给求职者就业带来困难;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线下就业服务受到很多限制,公开招聘会、培训、送服务下基层等活动无法按计划开展,影响保就业服务质量;因疫情灾情、我市重点企业低负荷运行等因素影响,各级财政税收下降,也直接影响到对就业资金的保障能力。

(四)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新业态就业保障有待完善。就业难与部分岗位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带动就业效果不明显,低端就业市场用工条件与劳动者期望值不符,企业对普通岗位的用人需求缩减。以直播、短视频、社交软件等进行商业活动人员及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是否属于现行就业促进法调整范围尚无明确界定,其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与之相应的政策支持、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予重视和完善。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引才措施。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方向,全面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战略部署和重大举措,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开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新局面。一是要以战略眼光、系统思维抓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放到全局工作的战略位置和优先位置来考量,舍得在引才育才用才上投入“真金白银”;二是要注重产业导向,把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发展方向充分嫁接起来,真正围绕产业聚人才、依靠人才强产业;要发挥企业主体关键作用、平台机构支撑作用、政府服务保障作用,在人才认定、招引、待遇等方面给予用人主体更大力度授权,推动政策精准落地。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育、留、用”全链条发力,让人才在盘锦“引得来、留得住、受尊重、得实惠”,全力把盘锦打造成为人才高地;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理念,与我市乃至辽宁省的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和资源禀赋相结合,确立乡村振兴、装备制造、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现代农业、医疗康养、农旅融合、就业促进等人才系列工作专项任务,按照项目化管理、任务清单推进、绩效考评等方式压紧工作责任链条,构建一整套引才聚才工作运行机制。畅通党委政府与人才沟通渠道,为盘锦高质量发展赋能。

(二)想方设法挖掘潜力,完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一是善于发现具有比较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视野开阔,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判断力,经常参与和组织重点项目攻关并取得很大成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下大力量,通过多种方式,重点培养。同时要加强高层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倾力抓好优秀工程师培养和青年后备人才储备项目。加大企业培养人才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自己的高层次人才成长梯队。二是加快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同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重点群体专项职业培训计划。三是抓好“盘锦工匠”培养工程。支持在关键核心技术岗位,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胆探索创新、勇于攻克技术难关、善于传技育人的高技能人才。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加大“盘锦工匠”等优秀高技能人才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盘锦工匠”、优秀高技能人才的认可度。提升人人争先、创新创优的氛围,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

(三)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一是加强培训。政府部门、群团组织、职业学校、各类企业和培训机构要整体联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深化校企合作,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实用课程,加强城乡剩余劳动力多层次技能培训。二是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持续激发其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增加稳定就业岗位。鼓励产能落后的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方面给与扶持,充分激发和释放企业就业潜力。三是及时补充新就业形态发展中存在的制度短板、人才短板、服务短板,进一步构建覆盖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就业形态行稳致远。四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壮大县乡村促就业内生动力,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五是完善政策,落实好国家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各项政策。并在市场准入、企业设立、贷款、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民营经济以最大的自由度。六是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就业服务保障工作。

(四)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在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方面,一是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标准化人才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和精准化人才服务工作。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引才聚才和人才生态建设服务,尽心竭力地解除各类人才的疑惑及在盘工作的后顾之忧。二是拓宽服务企业渠道。建立网络政策信息平台,方便企业实时获取研发、人才等政策相关信息,及时用好用足政策;建立稳定的人才供需信息网络,及时发布人才信息及企业需求信息,搭建供需平台,畅通供需渠道。开展良性互动,建立服务企业人才制度;与市内重点企业建立稳定联系,定期上门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从项目立项直至投产运行、升级、创新研发以及各层次人才招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项目高质量建设、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线上线下两个人才市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

在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方面,一是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建设。以满足工作需要、方便群众为原则,构建起覆盖县、乡镇、村(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准确掌握劳动力就业情况,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因人施策,及时为各类待岗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效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三是加强各项就业服务措施的衔接配合。建立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见习、创业服务等服务项目有机结合机制。充分运用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补贴政策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承接基层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盘锦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 《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下一篇: 关于全市人才和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盘锦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建议使用IE7.0,1024*768分辨率以上浏览本站 联系电话:0427-2824960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6020666号-1 辽公网安备211100020000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