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盘锦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发布日期2021-01-16
- 浏览次数4097
2021年1月15日在盘锦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盘锦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盘锦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和各类风险挑战,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持续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精准开展“四争四抓”,圆满完成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多措并举,全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制定出台一揽子稳运行、保主体、促投资政策,主要经济指标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始终保持正增长,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增长3%以上,总量全省第五,增速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8.4亿元,增长7%,总量全省第三,增速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增速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3.5亿元,总量全省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0亿元,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量全省第五;实际利用外资完成6.04亿美元,增长36.3%,总量全省第三;实际到位内资完成287亿元,增长15.4%,总量全省第四;进出口总额完成200亿元,总量全省第五;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43155元和20495元,分别增长3.8%和8.5%,总量分别位列全省第三位和第二位。
(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以项目为核心稳投资促发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年开复工项目510个,其中新开工312个、续建198个,竣工256个;全年签约引进项目100个;争取各类项目奖补资金130.3亿元。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显著。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辽河油田保持千万吨稳产,宝来利安德巴赛尔一期项目投产,辽河储气库群雷61储气库项目注气投产,兵器集团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完成合资公司注册与土地购置。落实“链长制”,着力建链强链补链,石化链条企业达到350户,全市原油加工量预计达到2800万吨,占全省比重达到27%。服务业业态更加丰富。打造百年福街、广厦艺术街、辽河口老街等6个夜经济示范街区,推出辽河夜市、东方银座夜市等8个季节性美食街。红海滩风景廊道景区晋升5A级景区,盘锦成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线上非接触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兴起,经营主体达到251家、市场规模超过4亿元。农业发展态势持续稳定。预计粮食产量达到118.9万吨,实现“十七连丰”。大米河蟹产业联盟加速壮大,成立盘锦纯正河蟹大米有限公司,盘锦大米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稻蟹综合种养面积达到80万亩,河蟹产量预计达到7.85万吨。成功举办第二届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超过1000家参展商、采购商参会,订单金额超过10亿元。益海嘉里米糠油项目竣工投产,长寿乐产业融合示范园等9个粮油高科技项目加快建设。大洼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验收,盘山县胡家镇获批国家第二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三)区域协同进程加快。坚持以区域协调为抓手,打造开放平台载体,提升集聚资源要素能力。开放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易捷跨境(盘山)国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投入运营,辽东湾新区上榜中国化工园区30强,成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港口能力能级稳步提升。盘锦港5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28个,9个5-30万吨级泊位加快建设,东西港区启动资源整合,西港区完成控详规编制和管理运营公司注册,拓宽型深水航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港口吞吐量达到5750万吨。盘锦市政府与大连海关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通关便利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协同发展步伐加快。常态化落实油地联席会议制度,联动推进油地融合发展15项重点工作。签约引进“飞地”项目58个,计划总投资84.4亿元。与锦州签订协同发展合作协议,锦联长输管道开工建设,34项重点合作事项稳步推进。选派5名优秀年轻干部赴无锡挂职锻炼。对口援疆工作持续深化,第四批援疆工作队顺利入疆完成压茬交接各项任务,产业援疆有序推进。中欧区域合作城市加快对接。
(四)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着力点,扎实推动45项重要改革事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取消调整行政职权285项,政务服务“好差评”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一网通办”网上实办率达到40%以上,8890平台诉求即时转办率、办结率保持全省领先。国企改革稳步推进。盘锦水务集团和国投集团完成AA+主体信用评级,7.5万名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利润、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分别增长4.9%、10%和10%。金融改革提质增效。在全省首创“金融顾问”工作制度,盘锦银行改革后资产总额快速增长,盘锦农商行、市融资担保集团成功组建。与省国开行、兴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280.4亿元,增长9.8%。闲置资源资产加速盘活。成功盘活和运集团58亿元闲置资产,盘活闲置楼盘9个、存量项目15个,消化批而未供土地427公顷,下降39.7%,位列全省第一;处置闲置土地196公顷,下降71.8%,位列全省第三。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提升。出台扶持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政策措施,减轻企业税费负担74.2亿元,发放企业稳岗补贴4.6亿元。北燃公司、宝来生物能源、浩业化工3户大型民营石化企业进入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全市民营经济税收增速达到16.6%,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超过60%。实现“个转企”507户、“小升规”43户,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2.2万户,同比增长7.3%。
(五)创新发展亮点频现。深化产校地企融合作,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3%。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4家,注册科技中小型企业30家,新增雏鹰企业28家,陕汽金玺等3户重点企业入选辽宁“瞪羚”企业名单。实施科技攻关项目20个,天意石油旋转导向钻井系统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蓝电子手机摄像头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研发技术能力及市场拓展能力排名国内第一。创新载体平台蓄能作用持续扩大。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获评辽宁省新型研发机构。与清华工研院签订氢能、新材料、装备制造战略合作协议,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盘锦技术转移中心获批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引进各类人才3356人,累计引进创新创业团队52个,盘锦知识产权试点市创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组建盘锦市科技双创孵化联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62项。建设工业互联网项目47个,上云企业257户。开工建设全省第一条5G石化运输智慧路。
(六)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坚持城市与自然生态融合,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建设宜居宜业美丽盘锦。城市环境更加宜居。规划建设千亩城市绿岛,改造升级百公里城市绿道,建设城市小微湿地80处,新增城市绿地7公顷。完成中盘线改建等10项道路工程建设,改造老旧小区29个、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8座、雨污分流排水管网18公里。新建5G基站961个。实施12项市容环境提升行动,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完成10.1万户农村改厕任务,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5.1%,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7.6%。新建“四好农村路”150公里,打造园林新村24个,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82个。大洼区成为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投资项目县,盘山县获批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市域治理科学精细。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党群一张网、服务叫得响”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启动实施,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通过省级验收,诚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七)三大攻坚战成果丰硕。坚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推动三大攻坚战任务落实。精准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实施“十项帮扶工程”,国标线以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保持动态为零。污染防治攻坚力度不断加大。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8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2%,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城市水质指数同比改善24.6%。基本完成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任务。退出恢复围海养殖池塘规模8.59万亩,新增自然岸线17.6公里,成为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建市以来生态历史欠账彻底解决。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各项指标全面通过国家评审,总分位列全国第二。防范化解风险扎实推进。多措并举化解政府债务,强化金融风险排查,稳妥处置企业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风险底线。
(八)民生保障持续改善。12项民生实事有效落实,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有序。组建应急处置、医疗物资保障等11个工作组和7支卫生应急队伍,实现疫情防控无死角全覆盖。就业创业工作全面推进。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9万人次,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全市新增创业1.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低于年度省考核目标1.8个百分点。医疗康养事业加快发展。市康宁医院开诊运营、市中医院开工建设,全省首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启动运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全省第一。村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成为全国首批居家和社会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教育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200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42%。进一步做实辽油一高、市高中两个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平台企业达到599家,重启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工作。开展文化惠民演出300余场。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开馆、辽河书法院揭牌。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最北海岸线冰凌穿越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730元/月,位居全省第二位。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提高至1095元/月。人均月低保金救助额达到758元,全省第一。冬季取暖救助实现全覆盖,分散取暖救助标准提高到1000元,全省第一。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实现15年连续提标,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9.5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达到98%。连续六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档案统计、妇女儿童、信访安全、防震减灾、消防应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退役军人等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盘锦转型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全市经济发展经受住疫情严峻考验,实现稳中有进、逆势上扬,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全省前列,各项事业不断进步,这主要得益于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创造性地推进重点工作在盘锦落地落实;得益于持续转变工作作风,打造“五型机关”,构建“三清单、三制度”权责体系,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得益于真抓实干促落实,不断化思路为出路、化想法为办法,强化效率效益、内涵品质、生态保护工作导向,敏锐坚定把牢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解决了多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为“十四五”开局奠定了坚实工作基础。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疫情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营商环境优化、重点领域改革等工作还存在短板,资源要素环境约束趋紧,政府性债务、企业债务等方面风险不容忽视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市奋力建设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先行区的起步之年。全市上下要锚定“十四五”规划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七届十四次、十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聚焦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形成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定位,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万吨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实际到位内资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达到省要求标准。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树立高质量项目建设和高水平制度创新工作导向,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加大项目“引育管服”和对上争取工作力度,构建计划目标任务落实的“硬”支撑。聚焦有效破解改革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和弱项短板问题,依托重大平台载体、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体系开展高水平制度创新,构建计划目标任务落实的“软”保障,全年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支持辽河油田做好“千万吨油田、百亿方气库、流转区效益上产”三方面重点工作。推动兵器集团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设计与长周期设备订购,推进辽河储气库群双台子储气库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力争宝来利安德巴赛尔合资合作二期工程年内开工建设。推进华锦集团、宝来集团等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抓好信汇新材料、三力本诺工程树脂等19个重大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推动形成以本地龙头企业为主体、链条企业“众星拱月”的产业集群生态圈。二是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做大粮食中转规模,推进水稻、大豆、水飞蓟精深加工及生物医药产业链建设,有序推动中储粮粮食仓储物流、长寿乐二期等20个支撑项目。支持天意公司旋转导向、奥德煤改气技术装备、陕汽金玺等特色装备制造企业产品向高端石油天然气装备、环保新能源装备、高端石化装备方向发展。三是全力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中蓝二期、辽宁百思特达氮化镓、宝来碳纤维等项目建设,以氢能储运装备制造为突破口推进氢能产业起步发展。四是加快产业数字化赋能。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落实5G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抓好5G石化运输智慧路、辽东湾新区和高新区5G智慧园区建设。推进“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厂建设。五是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强化“辽河口渔家菜系”等美食品牌推广,提升8条夜经济街区消费带动能力。办好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利用国际会展中心等平台办好进口商品展、汽车展等展会活动。依托全市石化和粮食应用场景,加快智慧港口、智慧物流建设。支持红海滩廊道景区放大国家5A级景区带动作用,推进含章湖景区晋升国家4A级景区,推动中央堡田园旅游综合体二期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辽河书法院等全面开放运营。六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继续落实“链长+项目管家+店小二”工作机制,建立专班抓实项目建设,全年实施重点项目550个,续建实施项目247个,新开工项目303个,竣工投产项目200个。储备“两新一重”重点项目100个。特别是,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做好“三篇大文章”。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老字号”赋能增效,激发传统产业内生动力。拉长产业链条深度开发“原字号”,引导重点企业深度开发石油、粮食等资源,推动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比重。引育壮大数字经济、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字号”,通过数字经济优化传统产业生态、巩固提升产业优势赋能,加快数字盘锦、智造强市发展步伐。
(二)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持续抓好营商环境建设。做好国家和省级权限取消下放调整等承接工作,实施“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跨区域联合监管机制,推行承诺制审批和“证照分离”、容缺后补模式,大幅提升“一网通办”实办率。二是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制定《盘锦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国有企业聚焦辽西北供水盘锦应急支线工程、海洋牧场等一批项目建设,重点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增长10%以上。三是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和商会、协会工作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强化助企纾困政策落实。推进500户个体工商户“个转企”、30户企业“小升规”、5户企业“规升巨”。四是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抓好重点园区投资项目“标准地”供给模式改革,持续深化国有农场居民点住房用地改革,盘活利用闲置低效资源。发挥金融顾问作用搞好银企对接,支持中蓝电子公司和市水务集团等企业上市,推动盘锦银行打造特色精品银行、盘锦农商行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三)聚焦创新发展,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一是培育创新型企业。坚持“人才带产业、人才带项目”,力争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5家、培育“雏鹰”企业30家、“瞪羚”企业3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以上。二是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启动实施碳素材料、光学电子等“十大创新链提升工程”。推动盘锦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推进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依托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盘锦中心、盘锦科技大市场等平台资源,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项目落地。力争全年实施重点科技成果转化60项以上、重大攻关项目20项,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80件。四是强化创新人才引育。积极实施“项目+团队”“带土移植”工程,举办科技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引育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对接清华工研院等科研院所,建立高科技人才库,让高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培养、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人,培养、引进创新创业团队5个。
(四)聚焦协调发展,促进城乡油地融合发展。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成《盘锦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编制工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二是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工业街西段、霍田路等道路建设,抓好各县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及泵站改造工程,推进兴隆台热源厂等项目建设。启动盘锦高铁兴隆台接驳站、火车站东广场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城市公交设施建设,通过国家公交都市验收。力争全年建成5G基站2511个。三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力稳定农业生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45万亩,稻蟹综合种养面积达到85万亩,强化农业生产服务保障,促进农业丰产丰收。举办好第三届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支持乡村振兴装备产业发展。引导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产业联盟强强联合,抱团打市场。提升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严厉打击假冒地理标志侵权行为。巩固和完善农村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建设成果,新建一批宜居型示范农房,实施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40公里、维修改造工程110公里。四是促进油地融合发展。落实油地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共商解决制约发展问题。持续深化油地合作,加快于楼地区综合开发,培育建设石油特色小镇,巩固油地融合工作成果。
(五)聚焦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加强湿地生态保护。紧抓协同创建辽河国家公园的重要契机,启动辽河干流盘锦段防洪提升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芦苇沼泽湿地生态补水、滨海滩涂湿地修复提升生态“双肾”功能,持续扩大红海滩生态修复规模。做好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后续工作确保如期授牌。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二期工程,力争将“退养还湿”列入国家重要生态保护、重大生态修复项目获取资金支持。探索建立林长制,植树造林23万株。稳步实施黑嘴鸥繁殖地扩建等系列工程,助推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工作。二是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持续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开展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强化辽河干流和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监管,确保国控、省控水质断面达标率100%。强化实施“六气共治”,抓好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城市年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以上。实施危险废物监管源清单及全过程监管制度,开展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三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广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培育固废总体控制和循环利用标杆企业。深入推进辽东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持续创建一批国家、省级绿色工厂。提升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占比。
(六)聚焦开放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合作。一是提高开放平台能级。提升辽东湾新区开放龙头作用,加快盘锦港30万吨原油码头、拓宽型深水航道以及油品、粮食等专业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港口吞吐量突破6000万吨。持续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引进跨境电商企业10家。二是深度参与辽宁“一圈一带两区”建设。主动对接以沈阳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和大连为龙头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承接集聚辐射、促进产业协同。常态化推进锦盘、营盘合作协议落实,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资源要素。三是深化国内区域合作。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的项目合作。研究与深圳、三亚等城市在电子信息、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与无锡强化项目合作、企业合作。推动与黑龙江省大庆市等协同互动。持续落实对口援疆工作任务。四是持续开展招商引资。瞄准重点地区、重点企业,持续开展“云招商”、产业招商等活动,以更大力度走出去、请进来,力争全年签约注册项目达到100个。
(七)聚焦共享发展,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一是稳步提高就业社保水平。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和援助工作,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一体的居民低保救助标准提高4%。强化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为重点的补充保障,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家试点。二是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500个。探索组建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推动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恢复招生。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完成市县两级疾控中心独立设置。促进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扩容,健全远程医疗和分级诊疗制度。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复审。推进辽河康养中心建设,争创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第二批试点。抓好市鹤栖园公墓扩建和村级公益性公墓建设。三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实施“党建引领、智慧治理”1+N系列方案,推进国家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建设。完善信访制度和调节联动机制,持续化解重点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常态化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蝉联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抓好“八五”普法,实施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四是营造安全稳定环境。严格政府债务限额和融资成本控制,推动大洼区、双台子区落实国家化债政策。实施食品安全放心提升工程八项行动,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大油气输送管道安全保护力度。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化火灾防控体系。强化芦苇湿地生态屏障作用。五是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评验收,确保市融媒体中心建成投运。提升辽河碑林、辽河书法院等项目服务功能。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筹备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
各位代表,2021年是盘锦振兴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认真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迎难而上、求真务实,主动担当、攻坚克难,把握新机遇、再上新台阶,努力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建设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先行区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