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人大信息网欢迎您!
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人代会 >六届四次人代会 >会议报告

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3年1月6日在盘锦市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孙洪军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提交全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主线,深入落实以港强市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异常严峻经济形势下的各种挑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项目谋发展,抓要素强支撑,抓服务保运行,促进经济全面企稳回升,主要指标持续走在全省前列,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年预计: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00亿元,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0亿元,增长30%。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0.2亿元,增长24.9%。
——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6.1亿美元,总量全省第3。
——外贸出口总额实现6.7亿美元,增长2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6亿元,增长17%。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900元,增长15%。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400元,增长17.5%。
——城镇登记失业率2.75%,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
   (一)工业五项工程扎实推进,工业经济全面提升
  坚持以增量调结构,以创新促升级,大力实施“工业年”活动,新型工业化发展迈出重要步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增速全省第一。企业提升工程取得新成效,新增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户,超10亿元企业5户。产业集群工程实现重要突破,四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比重提高到66.4%,石化及精细化工成为全省第一个超千亿产业集群。项目工程步伐加快,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78项,和运丁基橡胶、辽河石化连续重整、金田双向拉伸薄膜等52个项目竣工投产。企业并购工程务实推进,完成企业并购5户。淘汰落后产能工程有力实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科技创新工作打开新局面。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新增公共研发服务平台3个,辽河重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P-300自升式钻井平台交付使用,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30%。辽东湾新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园、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基地晋升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集聚区建设加速推进
  高标准规划发展服务业,编制出台《盘锦市2012-2015年服务业发展重点工作规划》,积极贯彻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取得突出成效。湿地温泉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增长29%,旅游总收入增长30%,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国际湿地旅游周,天沐温泉城、恒隆温泉城、龙泰海泉湾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辽河左岸会展中心、盘锦中国食品城投入使用,中国石油与海洋工程装备博览会、中国优质稻米交易会、中国河蟹文化节成功举办,会展业交易额增长63.5%。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5.9%。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金融、保险、物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提速。“金廊银带”跻身辽宁旗舰型服务业集聚区行列,辽河服务业产业带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兴隆台中央商务区不断壮大,瑞诗五星级酒店、鹏欣水游城开业运营,佳兆业中心、红星国际广场、苏宁广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30亿元。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顺利推进,《盘锦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上报省政府。盘山县和大洼县被列为全省县城建设试点县。旧城改造加快推进,完成城镇改造面积240万平方米。维修改造农村公路200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0.1%,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17家,高升经济区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到37.5万亩,流转率居全省首位。创建水稻高产示范区65个。粮食总产量115.6万吨、河蟹产量6.1万吨、肉蛋奶产量5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盘锦大米、河蟹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
   (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发展后劲更加坚实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全力推进“项目年”活动,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良好。大项目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60个,同比增加27个;竣工亿元以上项目85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90个,完成项目投资815亿元,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78%。工业投资支撑有力,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58%,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36%。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资173亿元。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投资结构的逐步优化,为转型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
   (五)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沿海开放实现新突破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整合建立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三大招商中心,大力推进专业招商,强化工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持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浙江新和成、南京航天晨光、北京奥德、广东富盈、武汉华氏、香港荣耀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入驻,全年新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35个,计划总投资1895亿元。引进内资项目到位资金达到400亿元,增速全省第一。
  全力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盘锦以港强市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实施。辽东湾新区港口、产业、城市形象进一步树立,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主导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兵器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长春石化、联成化学等精细化工企业集聚态势明显,成为辽宁乃至全国吸引台湾精细化工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城市功能基本形成,盛京医院、体育中心主体工程全面完工,省实验中学辽滨分校正式开学。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大洼临港经济区、北方新材料产业园、精细化工(塑料)产业园等园区基础设施加速完善,争取省沿海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5.6亿元,项目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六)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盘锦港5个5万吨级泊位开港通航,港口吞吐量达到2000万吨,增长2.3倍。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25万吨级航道工程全面启动。疏港铁路建设完成,沈盘铁路开工建设。中华路南延伸线、庄林线改造工程全面竣工,辽东湾互通立交工程主体完工,盘营客专、阜盘高速、滨海公路、林丰路大桥等工程有序推进。区域性节点优势更加彰显,东北蒙东最近出海通道初步形成。
  以规划为引领,五个生态新城建设全面推进。总长度65.2公里的“金廊银带”绿化改造工程优质竣工,9座城市公园开工建设,50条街巷路改造高标准完工。“气化盘锦”全面提速,华润城市热电工程启动建设,鹤乡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获得国家核准。三大流域治理60项工程高质量竣工,环境整治和湿地保护顺利推进,新增造林绿化面积3.7万亩,绿色、水系和生态成为城市建设的新标志。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实名制就业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75%的较低水平。城镇基本医疗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支付限额达到31万元。新农合报销封顶线提高到15万元,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走在全国前列,村镇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试点正式启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补助、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等提标工作全面完成。市中心医院、老干部活动中心建成使用。建成农村标准化幼儿园22所,市实验幼儿园即将完工,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88%。1.5万名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得到解决,330辆新校车投入使用。建成保障性住房2.24万套,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社会救助水平明显提高,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走在全省前列,平安盘锦建设深入推进。计划生育、妇女儿童、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可喜进步。
   (八)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实施,发展活力更加凸显
  行政服务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推进权力下放,简化行政程序,取消、下放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30项,成为全省保留市级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
  土地管理创新实现新突破。全力争取用地指标,深入推进土地挖潜工作。争取建设用地指标17平方公里;获批增减挂钩周转指标9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成为全国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市,兴隆台区被列为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区。
  融资方式创新取得新成效。市场化融资水平提高,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13.7亿元,新建小额贷款公司9家,广发银行入驻盘锦。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城投债等债券融资达到62亿元,利用基金达到15亿元。
  人力资源引进迈出新步伐。加大“一区三校”推进力度,引进华发、大连枫叶等国际学校3所,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加快建设,盘山职教园一期投入使用。全年新引进人力资源10万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产业结构升级还不够快,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仍然较低;资金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制约比较突出。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盘锦已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只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转则衰理念,抢抓机遇,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开创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以港强市新局面。
  根据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率和污染物排放削减量达到省要求标准。
  实际工作中,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确保主要经济指标继续走在全省前列,超过辽宁沿海平均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狠抓“四个一批”,推动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以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为重点,增强转型发展后劲。(1)引进一批。瞄准世界500强、行业世界1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盯住优质外资项目,有针对性地“走出去、请进来”,强力推进专业化招商。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00项,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75项。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亿美元。(2)开工一批。切实抓好项目协调服务,促进签约项目尽快落地,推动兵器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0项,其中10亿以上项目71项。(3)竣工一批。创造一切必要条件,推进在建项目加快实施进度,全年竣工亿元以上项目100项。(4)储备一批。深入抓好项目谋划,围绕石化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高标准包装重大项目200项。
    (二)强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走工业化和工业新型化道路,强化创新驱动,拉长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业丰厚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1)深入推进工业五项工程。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推进现有企业规模效益提升,全力支持辽河油田、北方华锦、辽河石化、宝来石化、和运集团等重点企业发展壮大。抓好联成苯酐增塑剂、新和成蛋氨酸、航天晨光化工装备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工业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大力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力求取得新突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2)加快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高标准编制辽东湾新区、精细化工(塑料)产业园等精细化工园区规划。扩大原油加工规模,实施炼化一体化,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以上。(3)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依托辽东湾、大洼临港、兴隆台三大装备制造基地,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重型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2%。(4)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持研发机构建设,重点推进和运合成橡胶研究院等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工作,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20%以上。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1)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壮大城市中央商务区,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全力抓好“金廊银带”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县区、经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年新增企业100户。(2)大力发展高端商业、商品市场、物流业、会展业及五星级酒店。开工华氏城市综合体、亿安商贸城等大型商贸项目,推进新湖中宝国际商贸城、中国鲜活水产城等大型商品市场项目,启动益海嘉里粮食物流、传化双益公路港等大型物流项目,建设瑞唐博览城、富盈国际会展城等大型会展项目,实施万豪、铂尔曼等五星级酒店项目,加快建设辽宁第三大购物中心、东北重要的商品交易集散地、东北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辽宁有影响力的会展城市。(3)大力发展湿地温泉旅游业。以建设具有吸引力的国际旅游胜地为目标,重点抓好北方欢乐世界、中惠源温泉公园等旅游项目,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4)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商业地产、教育地产、旅游地产和养生地产,加大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力度,全面提升房地产和城市建设水平。力争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5%,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5%。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提高农民富裕程度。(1)强化农业对外招商,确保引进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3个。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2)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继续实施百万亩优质水稻工程,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抓好大蟹养殖工程。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盘锦大米、河蟹品牌影响力。(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继续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农村电网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4)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业专业化经营程度,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五)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按照建设世界知名港口城市要求,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要素向辽东湾新区等沿海开放重点区域集聚。(1)以港口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25万吨级航道工程,确保东港区和西港区建成14个5万吨级泊位。加快沈盘铁路、辽东湾疏港高速实施进度,确保盘营客专、阜盘高速建成通车,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的港口集疏运体系,提升港口能力能级。(2)以城区及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为重点,加快推进林丰路大桥、滨海公路、兴辽路、兴于快速干道延长线工程建设,全面启动芳草路工程,建设第四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3)以能源、水源保障能力建设为支撑,加快华润城市热电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气化盘锦”工程,加快实施鹤乡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大伙房输水配套工程。(4)以森林城市、花园城市建设为目标,高标准完善“金廊银带”绿化,抓好城区、县城、村镇绿化,全年新增造林绿化面积700万平方米以上。巩固辽河流域综合治理成果,继续推进沿岸景观生态化。
    (六)努力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千方百计破解发展瓶颈
  强化要素支撑,提升综合竞争优势。(1)做强土地保障。全力开展土地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推进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加大建设用地指标和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争取力度,盘活土地存量。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拓宽融资渠道。推进中信、兴业等银行在盘锦设立分支机构,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全年新增贷款力争达到130亿元。创新融资方式,提高基金、企业上市等直接融资比例,加快推进大洼县、兴隆台区等城投债券申报发行工作。合理利用国外金融组织贷款,适当扩大国外优惠贷款规模。(3)抓实抓好人力资源引进。大力推进“一区三校”工程,加快华发国际学校等校区建设,完成职业学院搬迁工作,确保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9月份正式开学。全年力争引进人力资源10万人。
    (七)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求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1)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市。以“5城7镇”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新城开发、老区改造升级、县城提质扩容及新市镇建设。放宽外地人口落户限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年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2)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3)切实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4)积极争创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5)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蓝天工程”,做好湿地和海洋保护,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加快全域生态化步伐。
    (八)切实抓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补助标准,建立贫困居民临时救助机制。(2)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解决城区和县城冷楼供暖问题,推进开放式老旧小区封闭管理和设施配套,建成城市公园8个,维修改造农村公路200公里。(3)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整合高中教育资源,着力抓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开工建设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抓好大病保险制度建设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市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建设。(5)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6)全力承办好全运会青年女子足球、青年男子排球等赛事活动。(7)切实抓好安全生产。(8)积极推进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做好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对于推动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坚定信心,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建设更具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滨海新盘锦做出更大贡献!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盘锦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 关于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盘锦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建议使用IE7.0,1024*768分辨率以上浏览本站 联系电话:0427-2824960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6020666号-1 辽公网安备211100020000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