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发布日期2011-03-15
- 浏览次数258
——2011年1月11日在盘锦市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提交全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是我市跨越突破、追赶发展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沿海开发开放、城乡一体化发展、和谐盘锦建设”三大任务,推动各项工作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超额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实现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突破,开启了向海发展、全面转型的新篇章。
(一)主要指标增速跃居全省前列,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50亿元,增长18%,超计划5个百分点,增速创近二十多年来新高,总量全省排名由上年的第8位跃升到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0亿元,增长65%,超计划25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0.6亿元,增长49.7%,超计划33.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5亿元,增长18.5%,超计划0.5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035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00元,增长15%,均超额完成年初计划。
(二)工业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1户,为历年之最;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实现三年翻一番;增加值增长22%,创“九五”以来新高。五大工业产业集群增加值增长42%,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跃升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原油加工量突破千万吨大关;“气化辽宁”启动实施,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产业逐步壮大;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00个,宝来石化一期、辽通化工14万吨本体ABS等130个重点项目竣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建省级科技研发中心5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30%。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值增长43%。
(三)服务业发展活力释放,消费需求持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8%,占全市经济比重提高到23.7%。大商城市广场、鹏欣水游城、恒大华府等17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加速推进,服务业投资增长70%。交通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24.5%和25.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1%;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60%;旅游业总收入增长48.5%。消费市场保持活跃,餐饮业、住宿业零售额分别增长30%和2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
(四)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县区经济蓬勃发展。认真落实省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县区经济实现三年倍增目标,大洼县有望进入全国百强县。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50%。城市化进程加快,“五个城市组团”的架构初步确立,新市镇改造建设正式启动。老区改造和新城建设同步实施,县城扩容工程有序推进。全年新开工房地产面积560万平方米,动拆迁面积252万平方米。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粮食总产量105万吨,连续5年超过百万吨。完成植树造林面积4.5万亩,新增设施农业5万亩,新改建标准化畜牧小区500个;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6%和11%;六和肉鸭加工等23项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顺利推进。
(五)开放效应不断放大,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辽滨沿海经济区成功获批省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规划面积扩大到545平方公里,辽滨石油化工、石油装备、海洋工程三大园区跻身省级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产业项目建设速度加快,全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亿元。
成功举办了中国(盘锦)国际湿地旅游周、中国(盘锦)国际石油装备与稠油技术博览会。12个市直专业招商局组建完成。台湾长春石化、东方银座城市综合体、珠海天沐温泉城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签约落户,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1亿美元,到位域外资金500亿元。
统筹全域布局规划,“一核、一带、一轴、多点”总体发展布局初步形成。科学调整行政区划,两城区和两县城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新调整设立了7个经济区(园区),推行了全新的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和薪酬机制。软环境建设持续加强,取消、下放行政审批和年检项目69项,成为全省审批和年检项目最少城市之一。
(六)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面貌呈现喜人变化。全年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95项,完成投资突破200亿元,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创历年之最。盘锦港荣兴港区正式开港通航;辽河特大桥建成通车;向海大道、中华路全线贯通;沈盘铁路开工建设,疏港铁路、盘营客专、阜盘高速项目按计划快速实施,盘锦加快向枢纽型、网络化城市迈进。
城市形象持续提升,泰山路、工业大街、兴隆大街西出口等新建改造工程优质竣工;71条小街小巷改造、15万平方米弃管小区绿化全部完成;辽河两岸景观化、城区街路亮化美化绿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辽河流域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到34万吨。建筑节能和集中供热改造稳步推进,完成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50万平方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2万平方米。节能减排实现控制目标。
(七)民生工程有效实施,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项目制推进民生工程,投入资金15.6亿元,46件民生实事全面落实。全年新增实名制就业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的较低水平,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启动实施,企业退休职工工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城乡低保救助标准提标工作全部落实到位。盘锦大学、中心医院、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重点工程高标准建设,农村有线电视“屯屯通”工程提前完成。教育质量大幅提升,成为全国素质教育试点城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体育、新闻出版、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过去的一年,全市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主要指标增速走在全省前列,总量位次加速前移,实现了“十一五”的完美收官,为“十二五”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一是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二是有牵动力的大项目数量还不够多。三是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亟待提升。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工作,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力争15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 3.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削减量达到国家要求标准。实际工作中,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要超过辽宁沿海平均水平。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推进沿海开发开放,实现向海发展新突破。强力推动辽滨率先发展,高水平构建对外开放制高点。以国家级开发区为标准,高标准推进道路、管网、绿化、水系等工程建设,大力度实施填海造地,加快盘锦大学、体育中心等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建设速度,抓紧完善城市功能。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动,促进石油化工、海洋工程装备、临港物流、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全年辽滨沿海经济区新上2亿元以上项目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9个,力争产业投资达到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亿美元。
抓紧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荣兴港区7个5万吨级泊位及储油罐区配套工程建设,推进25万吨级原油码头及航道工程;完成一类口岸晋升工作,开工建设口岸联检大楼,建立高效便捷通关体系;确保疏港铁路建成通车。
坚持“内外并举”,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县区、经济区、园区和市直专业招商局主体作用,持续开展专业化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吸引大外企、大央企、大民企来盘锦投资兴业。全年到位域外资金达到600亿元。
(二)强化投资拉动作用,确保重大项目建设。建立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全力开展项目“开工年”活动,确保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1000个。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争中润特塑、赛格高新数字产业基地、大商城市广场、一线国际居然之家等50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用;加快振奥橡胶产业园、宝来石化二期、辽河左岸文化城、沈盘铁路等100个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实施进度;推进台湾长春石化、英泰克海洋工程、金田塑料、北方戴纳索丁苯橡胶、东方银座城市综合体、利港五星级酒店等200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
积极抓好盘锦城市轻轨前期工作,力争华锦千万吨炼油及百万吨乙烯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和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好石化及延伸配套、石油天然气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一批重大项目。
(三)着力实施五项工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项目壮大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新格局。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
大力实施企业提升工程。全力支持辽河油田稳定油气生产,开展“气化辽宁”工程建设。扶持壮大地方骨干企业,推进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和管理创新,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全年新增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户、10亿元企业2户。积极实施“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促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加速发展。
大力实施项目和产业集群工程。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实施石化及精细化工、石油天然气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项目300个。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医药等100个重点项目。
大力实施企业并购工程。积极开展科技型企业并购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中心,全力支持辽河石化稠油加工研究院、和运合成橡胶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30%。
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鼓励节能新技术推广和应用,促进企业开展节能项目建设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建筑节能和100万平方米供热计量改造。加快辽滨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建设。强力落实减排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四)加快壮大服务业总量,推动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
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辽滨临港物流、新加坡恒阳石化物流等工业物流和益海嘉里粮食物流等农产品物流项目建设,建立专业化物流体系,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做强国际湿地旅游周、国际石油装备博览会等会展品牌,精心筹划湿地风光摄影大赛等重大活动。推进香港联盛石油会展中心、华强影视基地等项目,启动田庄台古镇复建工程,完善辽河文化产业园创意文化功能,壮大文化、会展等新兴服务业。
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面积10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回迁楼160万平方米。加快中央商务区、辽河新城等特色商区建设。高水准建设红海旅游度假区和辽河口生态旅游集聚区,突出抓好志高动漫主题公园、天沐温泉城等重大项目,加快发展田庄台、赵圈河、欢喜岭特色旅游城镇,旅游业总收入增长45%。积极发展社区连锁、家庭服务、医疗保健等生活性服务业。
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物价监管力度,确保价格水平保持稳定。优化消费环境,落实促进消费各项政策,鼓励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努力扩大消费规模。
(五)推动县区经济跨越发展,力促县区经济提档升位。全力实施新一轮县区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推进工业集约化、集群化和链条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年县区生产总值增长3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0%以上。
增强县区经济区(园区)集聚发展能力。大洼临港经济区、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等7个重点经济区(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新开工2亿元以上项目突破100个;起步区均要达到项目入驻标准,力争各引进1家世界500强或行业内世界100强企业。集中推进中小项目入驻标准厂房,开发工业地产200万平方米。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大米、河蟹两大产业,继续推进百万亩水稻生产和芦苇收割全程机械化,创建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区40个,高标准完成养大蟹工程30万亩。新改建标准化畜牧小区500个,新增设施农业2万亩,启动高升现代农业开发区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6家。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7%。
(六)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全力破解发展瓶颈。切实抓住用好省综合改革试验区政策,推进重大改革措施的先行先试,不断激发辽滨沿海经济区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启动户籍制度一元化改革,抓好田家镇、高升镇等6个试点镇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村屯整理工作。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权力下放。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强化信用盘锦建设,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努力扩大信贷规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全面推行BT、BOT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抓好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担保机构建设。做大城市商业银行,推动设立域外分支机构。全力争取用地指标,优化土地供应结构,节约集约用地,保障重大项目供地需求。
(七)大力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高起点、高品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力争达到300亿元。
加快主城区和县城建设改造步伐,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实施辽河新城、兴隆台新城整体开发,加快大洼职教城和温泉城建设,积极推进盘山县城完善功能。实施大交通工程,启动盘锦火车站改造及配套、中华路南延至辽滨、田庄台至二界沟快速干道等重大项目,着力推进西外环、庄林线等公路工程。抓好林丰路及跨河大桥建设,新建改造金城路、双绕街等18条城市街路,全面贯通城区主干路、支干路。
加强城市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华润热电,实施220千伏辽河输变电新建工程。加快数字化城管系统和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大伙房输水二期配套工程,推进辽河盘山闸改造及辽河路泵站污水回流工程,继续实施海防堤建设、大中型灌区改造工程。
加大绿网、水网建设力度。建设12公里辽河城市段绿化景观带,实施一统河等5条水系治理工程,加快湖滨公园改造步代。开展城区绿化植树,新增造林面积4.5万亩。
(八)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盘锦建设。持之以恒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4.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启动城镇居民门诊医疗保险统筹,抓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标工作。提升困难群体救助水平,农村五保户集中、分散供养年人均标准分别提高到4368元和2912元,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提高到345元。健全扶贫助学体系,保证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困失学。大力开展安居和便民工程,建设公租房200套,改造农村土危房400户,实施城区除涝改造。加快更新公交车辆,完善公交线路和站点布局,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试点。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新建15所标准化幼儿园,解决农村中小学校车问题。整合提升职业教育资源,启动建设20平方公里大洼职教城。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新农合报销最高限额由4万元提高到10.5万元,实行“一卡通”即时结报制度。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开工建设石油博物馆、市民休闲广场,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办好市第六届全民运动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城乡广播电视数字化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5‰以内。开展平安盘锦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争创全国综合治理优秀市。积极推进档案、新闻出版、妇女儿童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向未来,我们深感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牢牢把握重大发展机遇,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攻坚克难,加压奋进,为开创向海发展、全面转型新局面,早日实现建设滨海新盘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
盘锦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